文章详情

端砚如何磨墨 砚台怎么磨墨

02-11     浏览量:225

今天给各位分享端砚如何磨墨的知识,其中也会对砚台怎么磨墨进行解释。

本文目录一览:

1、考试时考生是如何磨墨的?

2、砚台怎么磨墨

3、砚台怎么用?

4、端砚可以打油吗?

5、怎么磨墨磨出的最好?

6、砚台是怎么用的?是直接加水研磨还是加墨汁研磨?

考试时考生是如何磨墨的?

考试开始了,考生在考场里都在紧张地磨墨,但刚磨好,蘸墨挥笔之际,墨汁却冻结成冰,弄得他们无计可施,只好命地向砚台呵气,写写停停。监考官见状也直摇头,爱莫能助。就在这时,一个监考官却像发现奇迹似的,站在广东那位举子面前,只见他按笔疾书,砚里的墨汁不仅没有冻结,还油润生辉。监考官越看越感到惊奇,考试刚结束,他马上从这个考生手里将砚拿出过来,左看右看,并亲自蘸墨挥笔,写出来的字墨迹鲜艳夺目,监考官爱不释手。监考官一问,才知道这是端州出产的砚台。这位监考官将此砚视为奇宝,并立即启奏皇上。皇帝看过后,试用了一下,果然不错,龙心大悦,于是便将端砚列为贡品。从此,端砚也就名扬天下了。

砚台怎么磨墨

砚亦称为研,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,砚与笔、墨、纸合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,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。砚材的运用也极为广泛,其中以山东青州的红丝砚、广东肇庆的端砚、安徽歙县的歙砚、甘肃卓尼的洮河砚最为突出,称“四大名砚”。

汉代刘熙写的《释名》中解释:“砚者研也,可研墨使和濡也”。它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。初期的砚,形态原始,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。至汉时,砚上出现了雕刻,有石盖,下带足。魏晋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,由三足而多足。箕形砚是唐代常见的砚式,形同簸箕,砚底一端落地,一端以足支撑。唐、宋时,砚台的造型更加多样化。

砚台历经秦汉、魏晋,至唐代起,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,开始以石为主的砚台制作。其中采用山东青州的红丝砚、广东端州的端石、安徽歙州的歙石及甘肃临洮的洮河石制作的砚台,被分别称作红丝砚、端砚、歙砚、洮河砚。后世人们便将红丝砚、端、歙、临洮砚称作四大名砚。清末,人们又将山西的澄泥砚与端、歙、洮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砚。

砚台与笔、墨、纸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,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。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,由于其性质坚固,传百世而不朽,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。砚台的材料丰富多样,除红丝石、端石、歙石、洮河石、澄泥石、徐公砚、易水砚、松花石、砣矶石、菊花石外,还有玉砚、玉杂石砚、瓦砚、漆沙砚、铁砚、瓷砚等,共几十种。

砚台是伴随着笔和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。最早出现的砚台是石砚。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,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,于是砚台开始发展起来,出现了铜砚、陶砚、银砚、徐公砚、木胎漆砂砚等等,六朝至隋朝最突出的就是瓷砚的出现。唐代是砚台的重要发展时期,出现了端石和歙石两大砚材,明清时期制砚的材质更加丰富,出现了瓦砚、铁砚、锡砚、玉砚、象牙砚、竹砚等等。木砚研究始于何时,没有定论,但以清代居多。木材因其本性所限定,实际并不适宜做砚台,但文人的浪漫将这种大胆的尝试,与工匠的巧思融合在一起,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颇为精美的文房陈设品。

除石砚以外,我国还生产过一些用其他原料制作的墨砚。汉代有瓦砚,陶砚,玉砚,铁砚和漆砚,晋代有木砚,瓷砚,和铜砚,唐代有泥砚,宋代有水晶砚,石泥砚,砖砚和天然砚,明代有化石砚,清代有纸砚,而今有橡皮砚。

经过很长时间的历史,砚台已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具,而成为了集雕刻,绘画于一身的精美工艺品,成为文人墨客收藏的对象。

如果要探究起中国砚台的起源,可能要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打造工具的研磨器了,作为与笔、墨、纸并称“文房四宝”,中国历代的文化人对砚台的珍爱,可以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。刻砚、赏砚、藏砚,作为一种时尚的风气,砚台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变,浓缩了中国各个朝代文化、经济乃至审美意识的各种信息。对现代人来说,古砚台完成了由实用品到艺术品的转化,因而也造就了它独特的收藏理财的价值。

1、如何研墨

研磨有两种方式:一种是大圆圈式,一种是上下拉锯式,可看个人喜好。个人比较推荐大圆圈式,这样研磨的范围更大,不会只集中在某一区域,砚堂使用更均匀。研磨时,按墨要重,移动要慢,边磨边加少量加水,不要心急,这样磨出来的墨才浓艳均匀。

2、不用宿墨

尽量每天新鲜,这样做是为了不让宿墨伤砚质,同时也能呈现最好的墨色。磨好的墨汁若放到第二天或更长的时间才使用,墨汁有胶性,会因天气影响而不同程度的发生变化,墨色渐灰暗。《屠隆考余事》云:“日用砚须日洗去其积墨败水,则墨光莹润。若过一二日,则墨色差减。

3、不常用的砚台要保持干净

砚要经常保养它,才会容光焕发,若是冷落了它,就不会给你好脸色看的,可以避免碰撞损伤,也可以防止灰尘。

4、不要放在阳光下暴晒,会影响石质,同时也会使砚盒变形

端砚忌常置于阳光照射的地方,或者暴露在干燥的空间,这样会使砚石逐渐失去滋润,会出现干燥、爆裂等情况,使研磨出来的墨亦相对减弱甚至失去原有的优点。另外,尽量不要让砚台和金属、玻璃器物有“亲密接触”的机会,因为这些硬器物很容易把砚台刮伤。

5、形成“包浆”

经常在手上把玩,擦拭的砚台,表面会变得更平滑,如小儿肌肤般油润光泽,形成“包浆”。把玩、擦拭、使用得更加频繁,“包浆”也会愈加明显。

6、如何退蜡

砚厂的砚台在出售之前大部分已上蜡保养。客户购买回去以后,可用1000号以上的水砂纸湿水打磨一下砚堂,先把蜡退去,再使用,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“砂纸法”吧。在水帘洞购砚时,为了方便大家,都会配一小张2000号的水砂纸供大家退蜡,也可称之为“开砚”。除了砂纸,另一种退蜡的方法是用杉木烧成木炭粉末沾水,以毛刷磨砚堂数遍,然后清水洗净。因相对麻烦,所以一般较少使用这种方法。

7、养砚的一种简单的方法是“水养”

“水养”就是把砚台放在水里,保持滋润。特别是老坑,未开采出来之前常年水浸,石质非常滋润,出土之后就开始风化了,所以水养是一种不错的好方法,很多砚友家里就放一个大鱼缸,里面除了水养一些砚台外,还有几尾小鱼相伴,非常雅致,一举两得。当砚台长期不使用时,可用上蜡的方法对其进行保养。砚台上蜡就如家具上漆一样,既可保护材质,也能增加美感。同时也可以防止风化,使端砚的美丽珍贵石品花纹可以清晰呈现。

拓展资料

砚亦称为研,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,砚与笔、墨、纸合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,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。砚材的运用也极为广泛,其中以广东肇庆的端砚、安徽歙县的歙砚、甘肃卓尼的洮河砚、山西绛县的澄泥砚最为突出,称“四大名砚”。

汉代刘熙写的《释名》中解释:“砚者研也,可研墨使和濡也”。它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。初期的砚,形态原始,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。至汉时,砚上出现了雕刻,有石盖,下带足。魏晋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,由三足而多足。箕形砚是唐代常见的砚式,形同簸箕,砚底一端落地,一端以足支撑。唐、宋时,砚台的造型更加多样化。

砚台历经秦汉、魏晋,至唐代起,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,开始以石为主的砚台制作。其中采用广东端州的端石、安徽歙州的歙石及甘肃临洮的洮河石制作的砚台,被分别称作端砚、歙砚、洮河砚。史书将端、歙、临洮砚称作三大名砚。清末,又将山西的澄泥砚与端、歙、临洮,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砚。也有人主张,以天然砚石雕制的鲁砚中的徐公石砚代替澄泥砚,合称四大名砚。

端砚可以打油吗?

端砚可以打油,砚石一般在买回去之前是有用上蜡来保养的,买回去以后需要用水砂纸打磨,将腊去掉再进行使用。

怎么磨墨磨出的最好?

如果是要质量好的墨汁的话,建议直接买一得阁的墨汁,当然要注意别上当买了李鬼。如果是只是想体验磨墨,随便什么都可以。但如果说你习惯自己动手来保证作品质量,那么首先配备要跟上吧?墨锭的质量直接影响墨汁的质量,最好的墨锭,说句大言不惭的,当属松烟墨。墨锭要细腻,润泽,有光感。我不知道现在市场上的墨锭是纯手工的还是纯加工的,看个人爱好吧。只能说我偏爱手工做的高质量的墨,色泽紫黑,沉而阴。但是很可惜,我只搞到一小块,是绝对舍不得拿他来磨墨用。

而且砚台也要好,我不迷信什么端砚,歙砚等名砚,但起码砚台要细腻坚实的吧?要分辨砚台好坏 百度百科一下就OK。

这样准备好,就是水。也许是我心理作用,我喜欢用干净的河水,我家上游有个小水库,磨墨讲究的时候用那个,但我心目中是融雪的溪水最好,要是有梅花上的雪就更好了。刚才开个玩笑,一般用自来水。

磨墨,要顺一个方向磨,注意不要逮到就狂磨,那不是在磨墨,而是你前世跟砚台有仇。墨锭与砚台要保持垂直,不能斜倒。慢慢来,下手沉重稳健。最好放个小曲儿,比如箜篌引什么的,开玩笑。看墨色,要浓腻而微有粘滞感就行了,拿不准就提起墨锭看看,当然不是看墨黑不黑,而是看墨挂的程度。太浓也不好,我不喜欢太浓的墨,写完了不好刷,要是连续用半个月,那笔蘸清水能写一篇兰亭序。

其实我说的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人习惯,说白了臭讲究。有米有人指正?莫人指正我就得瑟啦~~哈哈~~

砚台是怎么用的?是直接加水研磨还是加墨汁研磨?

1、新砚台表面用石蜡或者油保养,初用注意除蜡或者除油;

2、新墨块棱角分明,初用新墨要轻轻研磨,防止新墨伤砚;

3、使用后砚台注意清洗,清洗后不用时,砚池尽量不要缺水,俗称“养砚”;

4、研墨之后,即须将墨取出,不要放在泡中,否则墨与砚胶黏难脱,易损砚面。

若不小心黏住了,可别用力拔,可先用清水润之,将墨在原处旋转,待其松脱后再取出。

扩展资料:

砚亦称为研,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,砚与笔、墨、纸合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,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。砚材的运用也极为广泛,其中以广东肇庆的端砚、安徽歙县的歙砚、甘肃卓尼的洮河砚、山西绛县的澄泥砚最为突出,称"四大名砚"。

汉代刘熙写的《释名》中解释:"砚者研也,可研墨使和濡也"。它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。初期的砚,形态原始,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。至汉时,砚上出现了雕刻,有石盖,下带足。魏晋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,由三足而多足。箕形砚是唐代常见的砚式,形同簸箕,砚底一端落地,一端以足支撑。唐、宋时,砚台的造型更加多样化。

砚台历经秦汉、魏晋,至唐代起,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,开始以石为主的砚台制作。其中采用广东端州的端石、安徽歙州的歙石及甘肃临洮的洮河石制作的砚台,被分别称作端砚、歙砚、洮河砚。史书将端、歙、临洮砚称作三大名砚。清末,又将山西的澄泥砚与端、歙、临洮,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砚。也有人主张,以天然砚石雕制的鲁砚中的徐公石砚代替澄泥砚,合称四大名砚。

相关推荐